石雕牌坊廠家——抱鼓石
時間:2015-09-09 17:20:48 點擊:次
抱鼓石是中國宅門"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是最能標志屋主等級差別和身份地位的裝飾藝術小品;
抱鼓石可分為"螺蚌"和"如意"兩種形態,抱鼓石鼓頂的獅子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
抱鼓石并非"門當戶對"的門當,但可作為聯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參照物。
抱鼓石是漢族民居宅門構件的功能產物,它是依托功能施以裝飾的石制構件,起著圍護大門壯主人威勢以撐門面的作用。中國的外墻宅門一般為兩扇,而內室門戶為一扇,因為漢字門是由兩戶所組成的,兩扇門決定了抱鼓石必定是對稱的結構。抱鼓石是禮制建筑等級的符號象征,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抱鼓石絕不脫離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正如吳良鏞所言它"已經不僅是一種樣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層結構,是一種居住文化的體現。"抱鼓石并非"門當戶對"的門當,但可作為聯姻身份匹配的參照物。抱鼓石是物化的禮制文化符號,它是一種內在世界(文化)通過裝飾符號語言展示于外在世界(現世)的典型事例。
住宅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建筑類型,也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居家形式。五代十國南唐的徐鍇《說文》小徐本有:"宅,所托居也",這段話中古人早就道出了住宅系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居所概念。而這繁多的中國住宅原型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氣候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國人對于宅門的重視。因為它既是宅院的出入口、又是象征主人社會、經濟和政治地位的門面。
宅門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單體建筑大門,還是整個建筑院落群體的墻門。尤其對以"群體聯絡之美"著稱的漢族院落建筑,宅門是其外墻鏈上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節點部分,是隔絕外界和防御外擾的關鍵點,是一切具有圍合空間和起界定作用的墻體所必備的特征要素。因此,宅門是中國墻文化的產物。一個宅門符號能夠表述用文字無法企及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禮制文化的集中體現,還是切實存在的封建等級制度的外在標志。中國人所謂的"門第"、"門戶"、"門派"的概念也是由此演繹而出的。而宅門之中最能彰顯屋主等級差別和身份地位的裝飾藝術小品就是抱鼓石了。
抱鼓石漢族民間稱謂較多,如:石鼓、門鼓、圓鼓子、石鏍鼓、石鏡等等。
在傳統民宅大門前很常見(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門、徽州祠堂的版門等等)。在漢族傳統牌樓建筑(如牌坊、欞星門)中也有類似抱鼓石的夾桿石(也有稱門擋石的),它是漢族牌樓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構件,主要是起穩固樓柱的作用。
宅門抱鼓石是門枕石的一種。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門石等,是門檻內外兩側安裝及穩固門扉轉軸的一個功能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
臺灣漢族民間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的稱呼。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還可強固門框。故其門內部分是承托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古時候的門沒有鉸鏈、合頁等,是靠門枕和連楹(宋代稱雞棲木)來固定門扇的,如果沒有門枕來抵住門框,開關門扇時就會搖晃不定。
后來為了區分門第,便加大門的面積,門外枕石部分也相應地擴大突出,頭部越做越高,以至后來用料用工遠遠超過門枕的實際功能作用,并出現了類似鼓狀的抱鼓石。
版門與抱鼓石
門的出現是先有門洞,后有門扉。為了方便進出,在封閉的墻上打開一個穴口,這便有了"門洞"的框架;為了防御防盜,必須增加能夠方便閉合的門板,這才出現了"門扉"的概念。一般來說,物的存在是離不開其依存的環境和特定的空間的,抱鼓石也不例外,它的存在是和門系住宅的重要位置分不開的。而宅門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版門了。
明清時期住宅的大門多為版門(如棋盤門),且一般為兩扇門板。宋《營造法式》規定每扇版門的寬與高之比為1:2~2.5。版門的門洞部分是由周圍橫檻和門框(橫為檻,豎為框)組成,其門扉部分則是由門扇、門枕、連楹組成。這里的連楹是指門洞上方中檻里側的一塊通長的、扁放的橫木枋。它是靠門簪與中檻鎖合在一起,門簪一般為2-4枚,外觀可做成圓、方、六角、八角、多瓣形等多種。具體構造為將門檻(即下檻,通"門坎")插在門枕石中間的凹槽內,需要時還可以將其拔出來放在一邊。
再將門框與門檻、連楹相互連接,門扇通過門枕、連楹牢牢地與門(下)檻、中檻拴合在一起。門扇底部到地面還有幾十厘米的距離,這是由門枕的高度決定的,但十分有利于隔水防潮。門扇左右兩邊的邊梃木板較心部略長,稱為大邊,可用作轉軸,其下部插入門枕石門檻內側部分鑿出的臼槽(俗稱海窩)中,上部固定在中檻內側連楹的孔洞里,通過這樣的構件,一扇厚重的門扇就能較為自如的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