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牌坊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
時間:2015-08-08 16:17:27 點擊:次
在中國古典建筑中,石雕牌坊的建筑構造與眾不同,自成一格,別具特色。但是,不論是用哪種材料建造的牌坊,在建筑構造上卻都是具有共性的。所謂共性即是不論用哪種材料建造的牌坊,其基本建筑構造是大體上一致的,都是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 (匾額)四大部分構成的,如是牌樓,則再加上檐頂,共為五大部分。其建筑結構都是巧妙的造型設計和力學構造的高度平衡。
底座即石雕牌坊的基礎,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埋在地下,一部分露在地面上與立柱的下部相連。因牌坊是不連墻體、無依無靠的自成一體的獨立建筑,為使它巍然屹立,經得起風吹雨淋,不傾不圮,故地下地基部分必須牢固深埋,一般深度為數米,如是體型高大的牌樓,地下地基部分要深達十余米。為避免特別是牌坊石雕頭重腳輕,以增強整座牌坊和牌樓的穩固性,底座的地上部分還有與立柱相連的有一定體積和重量的不同形狀的“抱柱石”、“夾柱石”。“抱柱石”亦稱為“砷石”,其形狀有的為扇狀、云朵狀,有的為倒獅形、坐獅形,有的為鼓形 (稱為抱鼓石),因“抱柱石”鼓形居多,故人們也常把“抱柱石”稱為“抱鼓石”。
由于“抱鼓石”是用整塊石材制作的,體積較大,是展示石刻藝術的好地方,因此有些牌坊,特別是四川自貢、雅安漢源等地區一些極其講究石雕牌坊藝術的地方,往往將“抱鼓石”的圖案、紋飾雕刻得極其精美 。“抱柱石”多用于以石做立柱的石牌坊、石木混合牌坊上,極少用于木牌坊上。木牌坊特別是有較大樓頂的木牌樓,如果不用戧柱的話,其立柱的下部常常四周裹有用條石做成的夾柱石,或將木柱插入嵌于地下的石墩子中。
為了裝飾美化,有些牌坊的夾柱石上還雕飾有麒麟、獅子等戧獸和各種花紋圖案圖立柱在整座石雕牌坊中起支撐和承重作用,牌坊上包括額枋、宇板(匾額)等各大橫向構件,均穿搭在立柱上,如是牌樓的話,其沉重而龐大的樓頂也要靠立柱進行支撐。牌坊的立柱有圓柱、方柱、長方形柱和Fh方形、長方形打磨掉4個90度直角而演變來的八角形柱 (亦稱作抹角方柱)。
木牌坊的立柱多為順木材之自然為圓柱,極少有用方柱的,而石牌坊則多用方柱、長方柱、八角柱,極少有用圓柱的。為了增強立柱支承的強度,避免立柱折斷,一些樓頂寬大、花式繁復的高大華貴的牌樓,如安徽里黟縣西遞村“膠州刺史”石雕牌坊在立柱內側還附加了一根小立柱,這根小立柱在石牌坊上稱為“梓框”;在木牌坊上稱為“楝柱”為了增強牌坊抗擊風雨的能力,有的石雕牌坊在立柱正背兩面的兩側,還有下端斜插入地下,上端緊緊抵接住立柱上部,用以支撐立柱,加強立柱穩定性的戧柱。戧柱是從宋代起開始出現的,因宋代以前坊門與兩邊的墻體是相連的,有坊墻作依托足以承受風荷載,從宋代開始牌坊成了脫離墻體的獨立建筑物,而且形體越來越大,所承受的風荷載越來越大,由此,起支撐作用的戧柱即應運而生。戧柱一般用于木牌樓 ,很少用于牌坊石雕。
石雕基本上已經成為生活當中的必須品之一, 不管是天然石材還是人造石材,它的使用過程總會出現風化的時候,下面,石雕牌坊加工廠就為大家介紹影響石雕石材風化的因素:
1.在一些石雕石材上面經常會出現,苔蘚、霉菌等有機物的孢子囊著附在石材的表面,開始慢慢的發育,形成各種各樣的色斑,這些有機物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待呢個物質相互抗爭,這些植物死后與水形成有機酸而加速石材的老化,使石雕石材產生剝蝕的現象.
2.在一些紫外線的照射一下,水份在石材的毛細孔中的蒸發速度隨之加快,從而引起石材的老化.
3.水的凍融作用亦可使石材風化:溫度下降到零下攝氏度以下,水結成冰,造成石材吸水后結冰的急劇膨脹,使石材崩解碎裂.
石雕因長期暴露在空氣中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風化現象,但是只要注意保養就會減緩風化的速度.